“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高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主渠道,专业课与思政课间应打破壁垒,协同育人。云南大学民族学、社会学聚焦国家战略,践行使命担当,积极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于2017年在民族学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下着手开设面向民族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三个专业研究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业必修课程,因循“统一多民族国家”逻辑,内容包括“中华文明‘大一统’传统、现代国家理论与国家建设实践、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新时代民族工作”等。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入开展“四史”教育后,应国家所需,将“四史”实践教育纳入课程建设,带领学生开展红色资源考察和“四史”口述史访谈,把课程延伸到田野,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也作为增强“五个认同”的内化实践,期间进行了以下探索:
在理念上,打通专业课与思政课壁垒,赋专业课程以思政内涵,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育人效果。
在结构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按照从理论到实践,再重返课堂的课程结构,实现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的深化与升华。
在方法上,从课堂走向田野,以民族学田野调查为主要方法,以“师生共同体”为组织形式,通过师生同研共创、教学相长的红色资源考察和口述史访谈,打造“沉浸式”课堂,激发学习热情。
在内容上,以增强“五个认同”为目标,以“党史——民族地区红色资源考察;新中国史——援藏干部口述史、边疆民族干部成长口述史;改革开放史——‘一带一路’合作国的在滇医学生调查;社会主义发展史——三线建设口述史”为内容,在“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生动案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Copyright © 2004- 2021 云南大学 Yunnan University 滇ICP备120049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