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果形成背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要求,也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四史”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于一身,蕴含着极为深刻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促进铸牢中华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学习“四史”既是新时代强党强国的要求,也是进一步加强培育高校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激发高校学生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共有精神家园意识,进而增强对国家、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基于此,云南大学民族学、社会学聚焦国家战略,践行使命担当,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教学方案,于2017年在民族学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下着手开设面向民族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三个专业研究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和手段,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和参与式教学相结合,通过建立“从课堂走向田野”的探究型教学模式,主要借助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让学生以最直接的方式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地区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现实基础,引导学生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自课程开设以来,教师多次带领学生赴民族地区开展调研,使学生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心与使命,深化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理解,并牢固树立起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成果主要内容
自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本课程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扩展了田野调查环节,通过口述史访谈方式,自2020年3月起,陆续组织研究生100余人次在云南昆明、丽江、大理、迪庆、怒江,贵州贵阳以及西藏拉萨、阿里、日喀则等地围绕“四史”教育,分四个专题将民族学研究生的共同体意识教育从课程延伸到社会,运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通过对鲜活的历史记忆和人物的调查走访,做到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教学目标
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以“四史”教育为核心、以民族学田野调查作为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的基本目标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加强“五个”认同建设,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践行者。
在知识方面,学生要了解认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时代特征、基本内容、政治基础、文化内涵等。在价值立场方面,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确立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方向、增强“五个认同”并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在能力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访谈法、参与观察法等民族学专业田野调查方法;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的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四大主题:
一是基于红色资源的中共党史考察。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朱凌飞、郑宇教授带领28位学生前往西藏改则县进藏先遣连纪念馆、普兰县烈士陵园、阿里直属库,云南中共地下党建党遗址、老山战役红色教育基地考察,听讲解、观实物,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所形成的物质遗迹与精神。
二是基于援藏干部口述史访谈、边疆民族干部成长口述史访谈的新中国史考察。2021年1月至今,李志农教授、张雨龙副教授带领35位学生对26位扎根于云南迪庆的援藏干部与30位迪庆少数民族干部进行口述史访谈,帮助学生切身体会援藏干部通过“进藏—建藏—留藏”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改革与发展,了解少数民族干部在党和国家关心和培养下的成长历程,切身感受新中国史。
三是基于三线建设人员口述史访谈的社会主义发展史考察。2020年3月至2022年7月,关凯、高万红、邓玉函教师带领20余名学生赴西藏、贵州、云南对16位来自内地的三线建设人员展开47人次的口述史访谈,深度考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三线人与当地各民族齐心奋斗事迹,领会三线人表现出来的爱国敬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崇高品质和精神。
四是基于“一带一路”合作国的在滇医学生访谈的改革开放史考察。陈雪、李伟华两位副教授带领学生访谈了来自20个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的国家的67名留学生,分析促使留学生来华学医的推力和拉力机制,阐释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的贡献。
(三)教学开展过程
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和参与式教学相结合,其中把实践教学作为最主要形式,让学生在田野调查中深入基层,更好地做到知史爱党、识史明智、学史悟道。
首先通过理论教学教授包括中华文明“大一统”传统、现代国家理论与国家建设实践、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民族工作等内容。
其次在实地调研中以口述史研究方法为主,通过追忆历史、探寻人物、缅怀先烈,深度体验、学习和感受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和现实实践。以基于援藏干部口述史访谈的新中国史考察为例,课程师生对26位扎根于云南迪庆的援藏干部进行口述史访谈,了解其援藏期间的具体实践及所见所闻所感,“把个体实践写进发展的历史”,通过主体视角展现共同建藏记忆、深描迪庆社会变迁脉络。

(2021年3月在昆明访谈援藏干部彭晓富、邓楚芳夫妇)

(2021年1月在迪庆访谈民族干部原中甸县委书记、迪庆州州长、州委书记、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格桑顿珠)

(2021年7月在文山调研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项目)

(2022年7月在西藏自治区走访阿里革吉直属库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20年11月课程师生在迪庆州调研后的师生分享讨论会)

(2020年11月课程师生对“一带一路”合作国的在滇医学生进行访谈)
最后学生以成果展示的形式对田野调查过程中的收获——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过程方法,以及不足之处进行总结概括,并将调研主题以课题论文、答辩解说和情境模拟等形式进行分享汇报。

(课程学生对援藏干部口述史调研项目进行汇报分享)

(2021年4月对调研汇报内容进行探讨)
三、成果创新点
(一)在教学方法上,拓展课程思政教育空间,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大情境”中切身感受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改变以往单一的书斋式教学模式,从课堂走向田野,从真实的生活中汲取育人素材。发挥本学科田野调查优势,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主动探索、深入研究的兴趣,从实践中加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认。
(二)在教学方式上,把口述史作为教学手段,再现共同体建设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教育。深入基层社会、创新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与援藏干部、民族干部、三线建设人员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访谈中接受熏陶、汲取养分,感悟承载其中的伟大共同体精神,以史励志、以史铸魂。
(三)在教学内容上,将蕴含“革命信仰、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人物精神”于一体的“四史”作为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将“四史”作为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教材。通过红色资源考察和口述史访谈,深入解读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实践,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将规范记录的调研案例收入专业教学案例库,帮助学生在回望历史的人、物、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中华民族观。
(四)在教学模式上,创设“同学同研同行”的实践育人模式,构建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师生共同体。由教师带队组织田野实践活动,共同探索先辈维护、建设共同体的感人事迹,搭建起师生同研共创、共同探索的平台与教学氛围,塑造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四、成果的成效
(一)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四史”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教科书”。本课程通过实践教学深入开展“四史”教育,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牢固树立“五个认同”;有助于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守护者、积极传播者。
(二)因材施教,提升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课堂走向田野”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单一化培养方式,适应新时代学生个性化、趣味性、主动性、实践性的学习需求。课程通过分组选题、实地调研、分析设计、撰写报告、成果汇报、提问交流等环节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考查,不仅让理论性强的专业“接地气”,也能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训练了学生的定性分析能力、调研组织和团队协作能力、现场表达能力和研究方法能力。
(三)师生“同学同研同行”,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本课程通过以师生“同学同研同行”的育人模式,真正形成了师生共建思政课、共受思政教育的生动局面,真正做到了“四史”入耳入脑入心并化为实践。通过在课堂上系统学习“四史”知识、在实践教学中体验“四史”精神,运用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事迹增强教学感染力,从而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更好地达到了入耳、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产生“1+1>2”的育人效果。
五、成果的推广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顺应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四史”教育为核心,将专业课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在教学方法、理念和内容上受到学生欢迎、同行认可,在创新学科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方面具有重要推广意义。
(一)突出“实践性”,有助于创新学科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的集中体现。本课程将思政教育从理论教学延伸到实践场域,是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结合、传统学科与新兴理论的交叉结合,也是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结合的体现,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通过既定学习目标的设定,就特定题目和内容展开分析、讨论和实践调研,有助于建立起新的特色学科体系、教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围绕本课程教学,关凯主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获云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李伟华主持《通过观察理解中国》入选云南省一流课程,李志农、郑宇分别带领的云南民族工作研究、西南民族经济研究导师团队入选云南省研究生导师团队。
(二)着眼“立体化”,有助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本课程通过调查、访谈、走访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教学实践,积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模式,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进步需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时代变化、在历史资源中汲取磅礴力量,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树立信心、锻炼能力、历练本领、增长才干。本课程对于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时代问题有重要意义,学生基于课程调研撰写的报告和论文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云南青年学术演讲比赛中获奖,立项省、校级科研创新项目10余项,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表学术C刊40余篇。已毕业学生在任职高校继续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科研教学;同时培养了30余名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四川甘孜、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服务的基层民族工作者。

(陈雪老师指导作品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三)立足“社会化”,有助于创新社会服务体系
本课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民族地区、社区、团体或者机构组织作为田野点,通过构建“社会—学校—个人”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有助于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合作,并以学科建设成果服务社会,主动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基于本课题调研,课程教师和研究生积极参与地方发展建设实际问题的应用型课题研究,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建设等。课程师生基于田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撰写的数十份决策咨询报告被国家级、省部级部门采纳,部分学术成果已转化应用,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参加文山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规划调研)
Copyright © 2004- 2021 云南大学 Yunnan University 滇ICP备120049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