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新气象、大作为

                       --“教学相长型”师生综合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体系构建和运行

教学相长型师生成长新体系

1:教学相长型师生培养体系架构

(一)  建立特色的教学相长型师生成长新体系

1.树立教学相长型学科发展新理念。以师生培养质量和学科提升为建设目标,满足社会发展对学科高端人才和科研成果的需求,树立“人才培养过程与教师发展路径强化耦合,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团队发展相互促进,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和教师培养全过程”的学科发展新理念。

2.构建教学相长型师生培养新方案。按照 “本硕衔接+科研训练+硕博升阶”培养阶段,实行以“增强学习获得,提高教学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质量提升方案,以“提高沟通频率,增强指导效果”为目标的师生交流强化方案,以“平等协作科研,相互促进进步”为目标的创新能力提升方案。

3.构建教学相长型思政教育新范式。以“教师引领,师生融合”为思政教育总原则,融合气象精神、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和家国情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为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式,通过教学、科研、第二课堂等途径将思政教育贯穿至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全员、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新范式。

 

(二)确立教学相长型师生培养体系运行机制

1.构建立体化师生学术交流制度。建立“研究团队-科研小组-导师学生”三级学术交流体系,以气候变化和大气物理学两个重点学科方向为主分别组建大组会,定期对科研成果进行系统讨论,拓展学术视野,提升成果质量;科研小组深入讨论研究中的细节问题;导师和学生一对一交流,系统开展课题研究。

2.实施教学相长型院校联合培养人才制度。实施“1年云大+2年科院”的培养方案;实施双导师制,云南大学导师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导师联合培养硕士;实施合作研究制,双导师共同选题和研讨,指导学生的研究。

3.创建教学相长型特色思政教育框架。始终贯彻“三全育人”,明确学术道德教育,“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扎根西部为主要思政教育内容。“教师引领,师生融合”的方式实现思政教育。

2:教学相长型师生培养体系运行机制示意图

(三)实施教学相长型培养体系精细化管理

1.实现学生的教育到自我教育转变。本硕衔接培养,要求所有课程进行过程化、非标准答案考核;鼓励教师设置学科主题调研,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训练锻炼,强化学生主体性,利用学术交流体系和校所联培机制,完成文献调研和至少10次学术活动、社会实践;硕博升阶增强,鼓励博士研究生自主选题,推行开放式教学和辅助性指导,加强独立科研的能力。

2. 深入推进教学相长的教师成长体系。丰富教学准备提升教学水平,切实推动“两性一度”在教学中的落实,要求教师定期在教学中融入科研前沿,掌握最新的教学技术和成果,定期参与相关教学研讨和培训,开展集体备课和课程思政;联培互学提升指导水平,严格实行导师负责制,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每学期导师指导和参与学生汇报,同时利用联培机制,在交流互动中提升教师的指导水平。发挥团队优势实现科研增强,通过建立联合科研团队,形成导师主导,学生参与的攻关模式,推动教师与学生科研能力的共同提升。

3.师生融合的全方位立体化思政教育模式。通过课程思政、教师榜样、“党--班”活动等方式,在课堂教学、科研指导、课外活动中全过程、全方位思政教育,形成师生教学相长型思政教育模式。

3:教学相长型培养体系精细化管理示意图

(四)教学相长型培养体系保障

1. 课程质量保障。学科要求课程必须有非标准答案考核比例,思政点,和前沿性知识内容,同时利用学生评教、督导评价等机制对课程提升改进;对在校研究生、毕业生和校友等开展追踪调查,根据反馈及时调整课程培养方案。

2. 学术交流保障。每学期至少6次的研究团队大组会,不少于10次导师指导和学生汇报;同时建立学生和班主任、系主任有效沟通机制;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塑造和谐的学术交流氛围。

3. 过程质量保障。根据《云南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学术学位研究生)》,对培养过程各环节严格管理,其中2020年增加论文预审,聘请省外专家盲审,严把论文质量关。

4:教学相长型培养体系保障示意图

Copyright © 2004- 2021 云南大学 Yunnan University    滇ICP备120049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