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荐成果

序号 推荐成果名称 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成果主要完成单位 成果所属学科 学科代码 实践检验期
1 “融合创新”理念下中国经济史课程体系构建与协同育人的探索及实践 罗群、林文勋、黄纯艳、田晓忠、赵小平、黎志刚、董雁伟、成一农、潘威、刘灵坪、薛政超、李园、祁志浩、张轲风、赵潞 云南大学 历史学 06 4年
2 跨境资源环境全方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何大明、李运刚、王文玲、胡金明、段兴武、冯彦、樊辉、田立德、刘时银、罗贤、武瑞东、陆颖、季漩、李艳波、丁城志 云南大学 理学/工学 07/08 6.5年
3 叙事学课程体系创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谭君强、陈芳、舒凌鸿、王浩、王卫东、董秀团、张多、高健、黄静华、马峰、李海英、刘增慧、马君毅 云南大学 文学 05 4年
4 基于“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的“四轮驱动”农学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胡凤益、黄光福、张玉娇、张石来、廉小平、秦世雯、何飞飞、陈蕊 云南大学 农学 09 5年
5 新时代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多维融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核、赵德森、吕宛青、姚建文、孔莉、陈伟、宋乐、倪向丽 云南大学 管理学 12 4年
6 生态和山地共生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区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徐坚、谢辉、马瑞衢、王培茗、撒莹、李云燕、葛众、曾旭东、黄勇、刘杨、马春、徐苗、杨庆、王玲 云南大学、重庆大学 工学 08 16年
7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的民族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李晓斌、何明、王文光、马翀炜、马居里、晏月平、龙晓燕、朱映占、王越平、张雨龙、朱凌飞、陈雪、李伟华 云南大学 法学 03 4年
8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培养理 论与实践复合型人才 高江云、韩佳嘉、张志明、吕军、杨琼 云南大学 理学 07 4.5年
9 “三点一线”科研-教学-社会服务深度融合的生态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创建 陈穗云、耿宇鹏、申仕康、常军军、廖菊够、王建光、王焕冲、徐润冰、周新茂、代瑾然、刘煜、常凤琴、赵大克、牟宗敏、杨明挚 云南大学 理学 07 6年
10 “红专并进,学用共举”--新时代周边外交研究人才“三全”培养模式 卢光盛、戴超武、刘稚、孔建勋、毕世鸿 云南大学 法学 03 5年
11 “三化育人”:以田野政治推进边疆地区政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实践 廖林燕、朱军、张会龙、廖惟春、周俊华、罗强强、贺琳凯、孙保全、夏文贵 云南大学 法学 03 3年
12 小学科、新气象、大作为--“教学相长型”师生综合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曹杰、杨若文、苏秦、夏兰、杨启东、吴涧、袁俊鹏、杨亚力、樊雯璇、蔡磊 云南大学 理学 07 6年
13 “特色引领、需求导向”的多方融合创新化学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曹秋娥、张洪彬、邵志会、赵琦华、罗晓东、蔡乐、方文浩、郑立炎、严胜骄、夏成峰、肖伟烈、程晓红、林欣蓉、王继亮、袁申富 云南大学 理学 07 4年
14 “三位一体,四方联动,服务边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高万红、马居里、李艳华、杨婉秋、袁娥、闫丽娜、王硕、陈晓婧 云南大学 法学 03 4年
15 从课堂走向田野--以“四史”教育为核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改革 李志农、关凯、陈雪、高万红、李伟华、郑宇、朱凌飞、张雨龙、邓玉函 云南大学 法学 03 5年
16 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探索与实践 张健、李维昌、杨荣、赵新国、赵春盛、王新红、盛美真、李雪章、杜帮云、朱丹、陈娜、马志霞、李洁超、胡玉荣、王超品 云南大学 法学 03 4年
17 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廖圣清、单晓红、左小麟、曹云雯、陈静静、晋群、韦平、李凤萍、谢建东、李颖、方鑫 云南大学 文学 05 2年
18 《非裔美国文学研究》课程教学与英语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骆洪、徐志英、谢萍、徐莎、杨汨 云南大学 文学 05 5年
19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新闻编辑部”育人模式探索 单晓红、晋群、陈宇、陈萌舒、李凤萍、张露予、方鑫、祁志慧 云南大学 文学 05 10年
20 面向西南边疆的跨境网络空间安全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姚绍文、周维、易超、梁宇、赵明雄、林英、刘璟、刘迪、苗圣法、王普明、何臻力、薛岗、张云春、金鑫、冯立波 云南大学 工学 08 3年
21 高原山地特色地理科学复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赵筱青、陈俊旭、谈树成、邓福英、林锦屏、黄晓霞、易琦、何云玲、赵飞、刘蕊 云南大学 理学 07 5年
22 数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李建平、李永昆、郑喜印、李朝迁、李伟东、王超、赵越、黄辉、周见文、王钦、李耀堂 云南大学 理学 07 12年
23 “多元培养模式,团队协同指导”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王毓德、肖雪春、邱立、黄强、郭洪、管洪涛、董成军、王莉红 云南大学 工学 08 12年

Copyright © 2004- 2021 云南大学 Yunn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