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1. 成果研究背景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植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当前,由于人类活动不断加剧,对野生植物资源的过度采集和一系列生境破坏行为,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化,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大幅减少,许多植物物种已经处于灭绝的边缘或已经灭绝。一种植物的灭绝将会引起 10-30种伴生物种的消失,物种的消失和灭绝不仅会给生态系统带来不良后果,而且会使生物群落中的平衡受到破坏。濒危植物由于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数量稀少或只出现在脆弱的有限生境中,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它们随时可能走向灭绝,而后则有可能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而严重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加强对濒危植物的保护,是当下人类急需处理的重要事务之一。
兰科(Orchidaceae),多年生草本种子植物,在种类和数量上是仅次于双子叶植物纲中菊科的世界第二大科,约有 27800 余种。兰科植物拥有极高的观赏、商业、药用、科研和生态价值,自古以来,作为观赏花卉或药材被广泛采集,加之生境的破坏,兰科植物成为了全球性最为濒危的植物类群。我国对兰科植物的保护也极度重视,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未包含任何一种兰花,到 2021 年经过修订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以下称“新名录”),兰科植物一跃成为新名录中被保护最多的科,约占总数的 1/5。石斛属(Dendrobium SW.)作为兰科第二大属,全属被列入新名录,保护工作迫在眉睫。由于兰科植物在其生活史中高度依赖 “共生伴侣”,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大多数种类高度依赖专一性的传粉者,而在整个生活史阶段都与真菌共生的模式,所以关于兰科植物的研究及保护工作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兰科植物不仅是系统进化方面的重要类群,同时也是著名的观赏花卉,还具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及商业价值。对兰科植物的研究不论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还是在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对兰科植物的保护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对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 成果研究与实践内容
本成果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生态文明建设人才为目标,以专业人才培养为突破点,并以此为基础,依托专业人才培养中积累的教学成果,积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以此培养理论与实践复合型人才。
我们通过所获得的成果,解决了以下问题:
(1)产--学--研--用 结合,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长久以来,我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十分重视,制定实施了一系列 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措施,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得到各方面广泛 认可。新时期,随着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人民群众 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了更多的期待和更高的追求。积极探索尝试更多 的方向和更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在新时期有了更现实的意义。 高校生物多样性保护课程,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更离不开深入实地 的实践,本成果立足专业特色,对学生的培养改进偏重学术型人才培 养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变为面向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兼顾技能型和管 理型人才培养的多出口模式。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既巩固了教学成果,更提高了 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惠及更广 大山区群众,在所学领域发光发热,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 花。
(2)营造产教融合环境,为构建产学研用合力平台奠定基础。
在开展濒危兰科植物的保护工作过程中,回顾过去的方法和当前 的整个产业发展,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典型的就是当前整个石斛产业 靠组织培养育苗,大棚栽培为主,产品由于农残等问题供过于求。而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野生的药材资源依旧千金难求。针对这一问题,我 们在带领学生开展科研和保护工作的同时,积极思考创新的方法。首 先是聚焦到兰科植物与真菌共生的原理,我们得到了能促萌发和生长 的真菌,培育种苗回归野外。接下来,难题来了,对于悬崖峭壁的岩 石,如何回归种群?我们又创新了另一种方法。种苗都顺利成长,可 是,如何避免受到破坏?我们想到了与农户合作,携手共同种植。项 目的实施带动了学生的思考,理论联系实践,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在 做好保护工作的同时,学生也发现和解决了相应的科学问题,既提高 了学术能力,又锻炼了实践能力。
本成果发挥专业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运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解决濒危兰科植物保护的复杂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
3. 成果的创新点
( 1 )创新性实践 “ 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到携手保护区、村民共建濒 危兰科植物种群 ” 的新模式
石斛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药材,已有 2000 多年的药用历史。 石斛主要分布于秦岭 - 淮河一线以南的岩石和树干上,由于过度采集 和生境破坏等因素,石斛属野生资源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药 材品种。而目前市场上随处可见的石斛类产品,均为大棚种植,药效 饱受消费者质疑。能否在自然环境中种植出与野生石斛相媲美的石 斛?目前国内和国际上鲜有报道。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兰科植物 综合保护和利用团队致力于开展药用濒危兰科植物的保护和资源可 持续利用研究,现已突破技术难题,实现了药用石斛的大规模仿野生 栽培。他们结合 “ 利益驱动型 ” 的保护理念,为兰科植物保护提供新思 路,即通过科技支持,扶持当地居民开展仿野生石斛栽培,把增加居 民收入和保护野生资源相衔接。在有效保护野生资源的前提下,对产 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形成科技支撑,平衡好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
( 2 )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合作为学生的实践提供 保障
以产学研结合为主线,强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深化实 验实习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综合设计、企业应用及 实践创新能力。 本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革命性的创新产品和配 套技术服务,是国内首家石斛种子袋和共生种苗繁育机构。 已建立 500 余株兰科植物功能菌株 “ 真菌库 ” 和 300 余种兰科植物 “ 种子库 ” 。 研发出真菌 - 种子共生直播育苗技术及系列种苗产品和促生长的菌剂。 为了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 业化。目前已和多家企业开展合作:在云南文山云斛生物科技公司设 立 “ 高江云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 ” ( 2021-2023 ,云人社通【 2021 】 7 号)。与重庆罗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建 “ 药用石斛真菌种子共生萌 发育苗示范推广与科研实验基地 ” 。与云南省罗平岩斛生物科技有限 责任公司签署了 “ 铁皮石斛真菌 - 种子共生育苗技术集成合作协议 ” , 共同开发相关产品和进行技术推广。
4. 成果应用推广效果
( 1 )经过多年的实践,本项目成果已发挥了示范作用。
2018-2020 年在重庆万州罗田镇、云南省丽江市、四川甘孜州、 昆明市呈贡区等不同地区带领成千上万农户在 “ 石头山 ” 和树干上开 展种植,播种铁皮石斛真菌 - 种子播种袋 20 余万袋,取得了非常好的 效果。种子 20-30 天开始萌发, 50-60 天形成幼苗,一年后幼苗率按 每袋平均种子数统计高达 35.90 ± 4.2% ,以种子袋统计幼苗率为 100% , 每个真菌 - 种子播种袋有 8-15 株幼苗, 1 年后每个植株可生长成具有 3-5 个健壮假鳞茎的苗丛,第三年年底就可以少量采收石斛鲜条,此 后可采收 5-8 年,预计每亩每年产值在 3000-8000 元。
2021 年,在罗平县建立了铁皮石斛仿野生栽培示范基地,分 10 个批次,投放了 12 万个铁皮石斛真菌 - 种子播种袋,幼苗率按每袋平均种子数统计高达 35.90 ± 4.21% ,以种子袋统计为 93.83 ± 2.99% 。 目前幼苗生长状况良好,已展现出较好的示范效应和产业发展前景。2022 年,与云南昆明市呈贡区万溪冲社区村民委员会签署共建 “ 铁皮 石斛仿野生栽培示范基地 ” 合作协议,已播种 2 万个铁皮石斛真菌 - 种子袋。 2022 年 5 月,与云南广南凌垭原生铁皮石斛有限公司座谈交 流,双方达成初步合作事项。以云南省科技厅云南大学 “ 双一流 ” 建设联合专项重大项目“珍稀濒危植物铁皮石斛物种回归和种群建立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为依托,把六郎城仙草秘境作为一个铁皮石斛物种回归点。2022 年 7 月,与云南山里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共建“药用石斛真菌种子共生萌发直播育苗示范推广与科研实验基地”,输送学生到其公司进行实习,共同开展培训活动。
( 2 )学生得到了有效的专业知识实践训练、发挥了创新潜质
兰科植物综合保护和利用团队的学生成员受到了有效的实践锻 炼,提高了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过程中面对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依托项目,团队成员发表 SCI 论文 30 余篇,申请专利 10 余项,已获 3 项专利授权。学生主持 2 项云南大学科研创新重点项目,1 项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指导学生参加系列创新创业竞赛,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银奖 1 项、云南省金奖 4 项,云南省及昆明创新创业之星 2 项,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 1项,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1 项,第五届“青春创客”云南省二等奖 1 项,第九届“挑战杯”云南省铜奖 1 项。第一届云南大学校友总会郭氏创新创业奖学金“优秀学生奖”1 项、国家奖学金 2 项、省政府奖学金 3 项。
( 3 )为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治理给出方案
我国西南地区岩溶地貌发育,所有耕地都是挂在山坡上的石旮旯 地,人地矛盾、人粮矛盾突出,属于造林困难地带和生态治理的重点 地区。该片区生存条件恶劣、贫困,已成为整个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 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为了提高石漠化地区的保水保土能力,发展乡村产业,当地农民和政府开展了多次实践,但发现该地区引种十分困难,且经济林规模小,农作物灌溉难度大,如何念好这本“山字经”?石斛给了我们答案。石斛附生于树干或岩石上,广大的喀斯特地区,原本是石斛的原生地。将石斛种于石山,在石头上种植铁皮石斛,不仅绿了山头,也走出了一条化劣势为优势的生态路。这样的治理模式,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探索出一条有益的路子。不仅可以改善资源生态环境,重新建立石斛种群,我们的铁皮石斛种子袋成苗率 100%,3 年可采收,经济效益明显,更帮助贫困山区的百姓改善生活条件。同时我们每年将设置一块“不收获”区域,以保证石斛的野外品种繁育、扩大。在治理石漠化的同时,有效带动林农增收致富,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 4 )媒体报道,示范作用
2021 年 9 月,CCTV13《新闻直播间》专栏报道;2021 年 11 月,云南大学报 1307 期第 4 版报道石头山种石斛案例。2022 年 4 月,省科技厅宣教中心在“科技彩云南”平台报道项目及进展。2022 年 5 月,团队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的中央科技特派团成员前往广南县开展石斛种植。2022 年 6 月,团队获得云南大学青年五四奖章。2022 年 8 月,项目负责人获云南省及昆明市创新之星,在云南电视台、云南日报、云岭先锋网等各大门户网站和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报道。该项目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在科研成果转化帮助山区农户减贫致富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二)教学成果应用及效果证明材料
1、成果获奖励情况:
1)2022 年 5 月,团队获云南大学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2)2022 年 6 月,“昆明创业创新之星”评选大赛暨昆明市第五届创青春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研究生王新菊获“创新之星”三等奖;
3)2021 年 10 月,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石斛种云岭,芬芳满山乡”获全国总决赛银奖;
4)2021 年 11 月,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2021,创新创业类)项目“兰科植物繁育新模式:种子-真菌共生萌发复合体”,获全国二等奖;
5)2021 年 11 月,与罗平岩斛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项目“科技铸就致富路,石斛催开幸福花——打造基于真菌-种子共生育苗技术的铁皮石斛仿野生栽培产业”,获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6)2021 年 11 月,第七届云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石斛种云岭,芬芳满山乡”,获云南省金奖;
7)2021 年 11 月,第七届云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兰科植物繁育新模式:种子-真菌共生萌发复合体”,获云南省金奖;
8)2021 年 7 月,“青春创客”系列活动,项目“石生花—花伴石而开,农随斛而富”,获云南省赛区二等奖;
9)2020 年 9 月,第六届云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仙斛兰韵:打造基于现代生物技术的药用石斛‘研-产-销’新模式”,获云南省金奖;
10)2020 年 11 月,第九届“挑战杯”云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
11)2019 年 7 月,第五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药用石斛产业新模式:分散栽培+集约经营”,获云南省金奖;
12)2019 年 12 月,高江云获得云南大学校友总会郭氏创新创业奖助金优秀教师奖;
13)2018 年 8 月,高江云获得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三等奖;
14)2022 年 5 月,王新菊获 2022 年云南省创新之星;
15)2022 年 1 月,王新菊获第三批“一流党建”示范党组织,研究生党员标兵称号;
16)2021 年 12 月,李太强获国家奖学金;
17)2021 年 12 月,杨华获得云南省政府奖学金;
18)2021 年 12 月,陈香归获得云南省政府奖学金;
19)2021 年 12 月,王新菊获得云南省政府奖学金;
20)2019 年 12 月,王新菊获得云南大学校友总会郭氏创新创业奖助金优秀学生奖;
21)2018 年 11 月,李太强获国家奖学金;
2 、团队发表的研究论文: 近 5 年( 2018-2022 )
1) Chen Xiang-Gui, Yi-Hua Wu,Neng-Qi Li, Jiang-Yun Gao *. 2022. What role does the seed coat play during symbiotic seed germination in orchids: anexperimental approach with Dendrobium officinale. BMC Plant Biology .22:375. doi: 10.1186/s12870-022-03760-0
2) Ma Guang-Hui, Xiang-Gui Chen, Marc-Andre´ Selosse, Jiang-Yun Gao*. 2022. Compatible and incompatible mycorrhizal fungi with seeds of Dendrobium species: the colonization process and effects of coculture on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development.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13: 823794.doi: 10.3389/fpls.2022.823794
3) Wang Xin-Ju, Yi-Hua Wu, Xing-Jia Ming, Gang Wang, Jiang-Yun Gao*. 2021. Isolating ecological-specific fungi and creating fungus-seed bags for epiphytic orchid conservation.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28: e01714. doi:10.1016/j.gecco.2021.e01714
4) Chen De-Yun, Xin-Ju Wang, Tai-Qiang Li, Neng-Qi Li, Jiang-Yun Gao*. 2021. In situ seedling baiting to isolate plant growth-promotingfungi from Dendrobium officinale , an over-collected medicinal orchid in China.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28: e01659. doi:10.1016/j.gecco.2021.e01659
5) Li Taiqiang, Shimao Wu, Wenke Yang, Marc-Andre Selosse, Jiangyun Gao*. 2021. How mycorrhizal associations influence orchid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12: 647114. doi:10.3389/fpls.2021. 647114
6) Li Taiqiang, Wenke Yang, Shimao Wu, Marc-Andre Selosse, Jiangyun Gao*. 2021.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mycorrhizal fungi diversity in orchids.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12: 646325. doi:10.3389/fpls.2021.646325
7) Zhang Wenliu, Jiangyun Gao*. 2021.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reproductive success of two rewarding Habenaria species (Orchidaceae) occurring in roadside vergehabitats. BMC Plant Biology. 21:187. doi: 10.1186/s12870-021-02968-w
8) ZhangXiqing, Jiangyun Gao*. 2021. Colchicine-induced tetraploidy in Dendrobium cariniferum anditseffect onplantlet morphology, anatomy andgenome size.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144:409-420. doi: 10.1007/s11240-020-01966-4
9) ZhangXiqing, Jiangyun Gao*. 2020. In vitro tetraploid induction from multigenotype protocorms and tetraploid regeneration in Dendrobium officinale .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141:289-298. doi: 10.1007/s11240-020-01786-6
10) YangWen-Ke, Tai-Qiang Li, Shi-Mao Wu, Patrick M. Finnegan, Jiang-Yun Gao*. 2020. Ex situ seed baiting to isolate germination-enhancing fungi for assisted colonization in Paphiopedilum spicerianum ,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orchid in China.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23: e01147. doi:10.1016/j.gecco.2020. e01147
11) Liu Qiang, Xi-LongWang, Patrick M. Finnegan, Jiang-Yun Gao*. 2020.Reproductive ecology of Paphiopedilum spicerianum: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 of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orchid in China.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23: e01063. doi:10.1016/j.gecco.2020.e01063
12) Fan Xu-Li, Guillaume Chomicki, Kai Hao, Qiang Liu, Ying-Ze Xiong, Susanne S. Renner*, Jiang-Yun Gao* , Shuang-Quan Huang*. 2020. Transitions between the terrestrial and epiphytic habit drove the evolution of seed-aerodynamic traits in orchids.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95(2): 275-283. doi:10.1086/706905
13) Liu Qiang, Shi-Shun Zhou, Ren Li, Yun-Hong Tan, Myint Zyaw, Xiao-Ke Xing*, Jiang-Yun Gao*. 2020. Notes on the genus Gastrochilus (Orchidaceae) in Myanmar. PhytoKeys. 138: 113-123. doi:10.3897/phytokeys.138.38781
14) Meng Yuan-Yuan, Xu-Li Fan, Lv-Rong Zhou, Shi-Cheng Shao, Qiang Liu, Marc-André Selosse*, Jiang-Yun Gao*. 2019. Symbiotic fungi undergo a taxonomic and functional bottleneck during orchid seeds germination: a case study on Dendrobium moniliforme. Symbiosis. 79(3): 205-212. doi:10.1007/s13199-019-00647-x (cover story)
15) Meng Yuan-Yuan, Wen-Liu Zhang, Marc-André Selosse, Jiang-Yun Gao*. 2019.Are fungi from adult orchid roots the best symbionts at germination? A case study. Mycorrhiza. 29(5):541-547.doi:10.1007/s00572-019-00907-0
16) Meng Yuan-Yuan, Shi-Cheng Shao, Sheng-Jie Liu, Jiang-Yun Gao*. 2019. Do the fungi associated with roots of adult plants support seed germination? a case study on Dendrobium exile (Orchidaceae).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17: e00582.doi:10.1016/j.gecco.2019.e00582
17) Liu Qiang, Pankaj Kumar & Jiang-Yun Gao*. 2019. Notes onGastrochilus gongshanensis (Orchidaceae). Kew Bulletin. doi:10.1007/s12225-019-9808-3
18) Liu Qiang,Yu Song, Xiao-Hua Jin * , Jiang-Yun Gao*. 2019.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Gastrochilus (Orchidaceae) based on nuclear and plastid DNA data.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89: 22-243. doi:10.1093/botlinnean/boy084
19) Zhang Wenliu, Jiangyun Gao*. 2018. High fruit sets in a rewardless orchid:a case study of obligate agamospermy in Habenaria. Australian Journal of Botany. 66: 144-151.doi:10.1071/BT17182
20) Huang Hui, Xiao-Meng Zi, Hua Lin, Jiang-Yun Gao*. 2018.Host-specificity of symbiotic mycorrhizal fungi for enhancing seed germination, protocorm formation and seedling development of over-collected medicinal orchid, Dendrobium devonianum. Journalof Microbiology. 56 (1): 42-48. doi: 10.1007/s12275-018-7225-1
21) Liu Qiang, Jiang-Yun Gao*. 2018. Gastrochilus dulongjiangensis(Aeridinae, Vandeae, Epidendroideae, Orchidaceae), a new speciesfrom Yunnan Province, China. Phytotaxa. 340 (3): 293-296. doi:10.11646/phytotaxa.340.3.11
22) 范紫腾 , 毋钰灵 , 王新菊 , 李太强 , 高江云*. 2019. 共生真菌对兰科植物种间杂交后代种子萌发的效应. 植物生态学报. 43(4): 374-382.doi: 10.17521/cjpe.2019.0048
3、团队已获授权专利和已申请的专利:
1) 高江云,杨文科,王新菊. 胶膜菌属真菌及其促进白旗兜兰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应用,专利号:202010802708.4,授权公告日2022.03.08。
2) 高江云,杨文科,王新菊. 胶膜菌科真菌及其促进白旗兜兰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应用,专利号:202010802704.6,授权公告日2021.12.17。
3) 高江云,陈德贇. 一株促进药用铁皮石斛幼苗生长的真菌,专利号:202010657855.7, 授权公告日 2021.12.10。
4) 高江云,王新菊. 一株促进药用石斛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蜡壳耳目真菌菌株及其应用,专利号:201910945692.X, 授权公告日2021.02.12。
5) 高江云,陈德贇. 一种获得铁皮石斛幼苗阶段共生真菌的方法,专利申请号:201811336147.2
6) 王新菊,高江云,吴益花,明兴加,王刚. 一种适用于岩石培育药用曲茎石斛共生种苗的方法,专利申请号:202011545461.9
7) 高江云,杨华,王新菊. 一种兰科植物种子-真菌共生萌发复合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专利申请号:202110585205.0
8) 高江云,吴益花,陈德贇,陈香归. 一种具有促进石斛茎粗生长的胶膜菌菌株 TP-2 和应用,专利申请号:202210025518.5
9) 高江云,吴益花,陈德贇,陈香归. 一株具有促进石斛株高生长能力的胶膜菌菌株 TP-3 及其应用,专利申请号:202210025522.1
10) 高江云,吴益花,陈德贇,李能奇. 一株具有提高石斛幼苗萌蘖能力的胶膜菌菌株 TP-8 及其应用,专利申请号:202210026007.5
11) 高江云,吴益花,陈德贇. 一株具有促进石斛新叶生长能力的瘤菌根菌菌株 TP-11 及其应用,专利申请号:202210025989.6
12) 吴益花,高江云,陈德贇,李能奇. 一株具有促进石斛新根生长能 力 的 瘤 菌 根 菌 菌 株 TP-13 及 其 应 用 , 专 利 申 请 号 :202210025532.5
4、团队主持相关项目:
NSFC-云南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石斛属植物在不同生活史阶段与真菌的共生关系及进化机制”(U1702235),2018-2021,项目负责人:高江云;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和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云南省2020 年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2021-2023,云人社通【2021】7 号,项目负责人:高江云;
云南大学教育部部省合建重点项目“药用石斛种子共生萌发育苗关键技术研究”(C176280109),2019-2020,项目负责人:高江云;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真菌-种子共生育苗技术重建曲茎石斛(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回归种群的研究”(2022Y044),项目负责人:王新菊;
云南大学第十三届研究生科研创新重点项目“兰科植物种子-真菌共生萌发复合体的研制及在濒危兰科植物保护上的应用”(2021Z114),项目负责人:杨华;
云南大学第十一届研究生科研创新重点项目“地上和地下兰花菌根真菌网络对宿主兰花分布和丰富度的影响”,2019-2020,项目负责人:李太强。
5、媒体报道:
2021 年 9 月,白旗兜兰物种回归和种群重建在 CCTV13《新闻直播间》专栏报道;
2021 年 11 月,云南大学报 1307 期第 4 版报道石头山种石斛案例;
2022 年 4 月,省科技厅宣教中心在“科技彩云南”平台报道项目及进展。
2022 年 5 月,团队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的中央科技特派团成员前往广南县开展石斛种植。
2022 年 8 月,项目负责人获云南省创新之星,在云南电视台、云南日报、云岭先锋网等各大门户网站和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报道。
Copyright © 2004- 2021 云南大学 Yunnan University 滇ICP备120049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