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果简介
2016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共建的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学院成立,为继续夯实该研究方向的学科积累,进一步深化国际传播研究和国际传播政策咨询搭建了平台。
近三年来,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在学科体系再造、人才培养模式再造、课程体系再造、发展体系再造等“四个再造”下工功夫,努力实现“强、新、特”的发展定位,立足国家和云南区域发展需要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科高地。《云南大学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这一教学成果就是从“战略导向”实现“再造”的典型。成果从总体布局、人才培养路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价值突出。
首先,国际传播高级人才培养的总体布局清晰。学校成立“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新闻与传播学分委员会”,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推进校际和国际交流。分委员会由云南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国内高校共同发起成立,有来自11个国家的45所高校作为创始成员加入。云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廖圣清教授当选第一轮值主席,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成为分委员会联络处单位。分委员会的成立为整合校际资源和国际资源,凝聚发展合力,增进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交流,创建常态化信息交流机制等提供了重要的协作机会。
其次,国际传播高级人才培养的路径明确。在推进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同时,谋划和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培养机制。一个是联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和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新闻与传播学分委员会联合主办“(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理论前沿与研究方法研究生暑期学校”,邀请全国著名学者和学术期刊编辑围绕国际传播研究为在全国范围严格遴选的200余名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进行现场或线上的学术指导,在全国学界具有开创性的示范意义。另一个是面向全国新闻院校研究生连续三年举办“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研究生论坛”,征集国内各高校相关议题方向的研究生论文逾百篇,获奖超过一半,在动员和引导研究生的研究旨趣方面效果明显。
第三,国际传播高级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举措多元。首先,重视青年优质人才的引进,尤其是增强对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青年教师的引导和管理,从项目驱动、团队建设、成果产出等手段积极搭建人才发展和作用发挥的渠道。其次,重视本土师资的国际化转型和能力建设,通过短期访学、完成海外项目、组织外出学习和国际传播课程群建设的参与等方式进行师资再造。第三,重视“人才桥梁”的作用发挥,通过复旦大学为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发展选派的院长,对接中东部师资力量,在学院研究生培养方面,发挥外聘导师、答辩专家、评审委员、论坛嘉宾等重要作用,将合作效应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
二、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如何通过“一流大学建设”这个面向高等教育的国家战略实现“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个具体的国家战略,引导研究生形成正确的研究旨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再造实现“国际传播高级人才培养”的教育资源重组、教学内容创新互动、师资队伍观念与能力再造,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聚焦“战略导向”和“模式再造”,主要采用了五个方法: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聚焦一流大学建设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坚持马克主义新闻观,着力培养具有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有跨学科知识和国际视野的高级人才。通过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修订,围绕培养目标重新建立课程体系,衔接国家话语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在任务的紧迫性和人才培养的长远性之间找到结合点。
二是提高整合规制,聚焦平台搭建和沟通机制常态化的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再造。依托“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新闻与传播学分委员会”,云南大学新闻学院作为联络处,在国际、校际、院际的整合发面发挥积极作用,实现以“国际传播高级人才培养”为抓手的学科知识整合和教学资源整合功能,促进国际交流的常态化、校际合作的长期化、院际工作的同步化、校企协同的共融化。在国家总体安全和跨境信息安全的框架下,整合学科资源,通过大数据方法和数据库建设,加强“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的系统研究,驱动主流媒体创新和发展升级,促进互联网、媒体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建立有效的对外传播网络。近两年,学院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与教育部跨境网络空间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合作,依托中心设立的系列开放项目,对南亚东南亚信息传播网络结构、东南亚舆情热点、东南亚网络意见领袖及其国际影响力、南亚东南亚国家主流媒体涉华网络舆情、“中老铁路”东南亚国家网络舆情等课题开展研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推动了国际传播学科建设。
三是提高学术品位,聚焦课程建设,编制和组织撰写新教材。按照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内涵和发展逻辑,尊重学科外延产生的跨学科知识体系,重新进行课程门类的安排和课程内容的定义,与复旦大学出版社合作,组织出版“云南大学新闻传播教材系列”。同时,重视“活态教材”的编写和传播,与中国传媒大学合作《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华文化》融视频项目,在外语学院的支持下,完成印地语、泰语、缅语等多语种的翻译工作。
四是提高师资共享的可能性,聚焦角色赋能,转换队伍建设的视角和路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体现在高级人才培养方面,最集中的就是教师能力建设和教师能力发挥的问题,通过研究生暑期学校、研究生论坛、研究生外聘导师、研究生课程团队等等平台和手段对特定师资进行角色赋能,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师资队伍的固有结构,变“阵地战”为“游击战”,兼顾“完整性”与“互补性”,解决师资共享的可能性问题。同时,通过科研项目的开展,力求培养出一批年轻化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研究能力的国际传播研究队伍。
五是提高学生主体性,聚焦互动机制的搭建,增进学生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无论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还是研究生论坛的举办或暑期学校的组织,重视和尊重学生的认知习惯和个性需求,有效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将“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融入活动的各个环节,重视效果反馈的收集和总结,持续优化教学组织方式。对接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云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和海外合作单位,积极拓展实习实训平台,与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建立新闻与传播全媒体一次至少三个月的建制实习,与澳门莲花卫视签订实习基地,与地州县级融媒中心签订合作协议,为研究生培养提供接地气的主流平台。
四、成果的创新点
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果,其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方向创新;在西部院校中率先确定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向,把云南大学的区位优势与国家急需人才相契合。
二是优势创新;体现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优势,通过新闻学院的学科再造,聚焦学科内涵,兼顾外延扩展中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及其应用价值的具体实施。
三是视角创新:体现对国际传播高级人才培养的全局性互补,专注于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通过师资队伍建设的机制创新,把“因地制宜”转换为“集中优势资源解决问题”。
五、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果,其推广应用效果主要表现为,对沿边地区省份新闻传播院系开展立足区域与省情实际,开展好对比邻国家的区域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沿边省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如何克服自身国际传播人才与师资力量缺乏、平台与技术支撑不足、课程内容与体系更新滞后、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相比不优等短板和不足,利用自身的区位与地域优势,结合实际统筹各方力量和资源,形成培养区域国际人才的合力,打造学院发展的主攻方向、拳头产品,形成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精、小而特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在全国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和特色优势。
Copyright © 2004- 2021 云南大学 Yunnan University 滇ICP备120049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