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果形成背景
建设一流大学,核心是培养高水平人才,其中研究生教育是高水平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2020年7月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提出,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必须坚持“四为”方针,优化学科课程设置,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加强国际合作,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云南大学生态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肩负着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早在1986年就获得硕士授权点,1989年获得云南省高校第一个理科博士授权点,在40多年的研究生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进入新时代,云南大学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云南省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将地处江河上游担负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区位和保护云南生物多样性的国家使命,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本成果主要针对以下三个问题:1)科研与教学融合不足,理论知识传授和科研实践能力培养之间脱节严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无法有效转换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能力;2)教学与社会服务融合不足,研究生掌握的生态学基础知识不能很好的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产业的支撑不够;3)国际化不足,学生缺乏国际视野,跨文化的交流能力不足,难以担当起解决跨境、全球大尺度生态学问题的重任。
二、主要举措:
1、凝聚共识,明确“科研-教学-社会服务”融合的必要性
针对在高校比较常见的重科研、轻教学、轻社会服务等倾向,在国内外开展生态学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教育需求和培养模式的调研,邀请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10余所院校生态学专业学者,专门召开教学教育研讨会,逐渐明晰了“科研-教学-社会服务”深度融合的必要性。高水平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树立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支撑产业、服务社会的信念,提高就业实践能力。
2、推动校企联合与校地合作,搭建“三点一线”深度融合的实践育人平台
突破高校和地方需求、产业需求之间的壁垒,面向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战略和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将生态学科的师资、课程、项目等要素与大理、玉溪、西双版纳等地方政府的需求及云南省重点打造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卡脖子技术关键加以结合,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和地方共建了“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实训基地”、“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野外综合实习基地(大理漕涧林厂,2020年后生命学院植物学专业及团队整体并入生态学院)”、“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学/生物学科研教学实习基地”、“教育部亚洲象野外观测站”、“云南大学高原山地生态与地球环境展览馆(省级)”、“抚仙湖高原深水湖泊研究站”等台站,编撰配套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与实践》、《滇中地区野生植物识别手册》《云南高原常见野生植物手册》《植物学野外实习指导》《蕨类植物分类学》《蕨类植物学概论》等10部教材;与云南建投联合设立“高原湖泊治理与研究中心”;联合企业与政府职能部门牵头组建“云南省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微生物菌剂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三个省级产业工程中心,为研究生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提供多维度实训平台,成为研究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地方需求、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增长才干的实践育人基地。
3、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优化研究生课程结构,将一线科研成果融入教学
借助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契机,建立高水平教学团队,请云南大学校长方精云院士、东陆特聘教授李博、陈利顶、李庆军、段昌群、张虎才等著名学者为研究生授课;立足云南区位优势,面向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原湖泊污染与治理等重大需求,大量硕士博士进入学院各导师主持的“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A-生态草牧业专项”、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生物多样性抵御生物入侵的响应机制与受损系统的生态恢复”、云南省重点研发计划“云南高原湖泊生态保护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等百余项涉及重大生态问题的课题及数十项产业技术攻关横向重点项目,针对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程等重点产业,将上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和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优化和调整课程结构,打造专题课程模块;以国家对生态学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和地方重点产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为导向,强化跨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技能培养,将解决区域重大生态问题和服务产业需求的研究成果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将地处江河上游担负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区位和保护云南生物多样性的国家使命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国家使命和历史担当。
4、聚焦核心需求,利用国际合作平台,提升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聚焦高原湖泊水生态和污染治理等国家重大需求,着力提升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温莎大学是加拿大排名前十的综合性大学,其大湖环境研究所(GLIER)充分利用学习位于五大湖边的地理优势,是温莎大学科研实力最强的研究中心之一。云南大学以具有学科优势和特色的水生态和污染治理研究方向为试点,联合温莎大学,开展“中加联合水生态及流域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在云南省率先申报并获准国家留基委支持,为特色研究方向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有益探索。自2016年立项以来已经培养了12位博士研究生,开创了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合作新模式。
三、主要成效
在十余年的模式建设和不断完善过程中,面向西南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战略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教与社会服务相融合,培养家国情怀浓厚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复合型高水平人才目标开始逐步实现。近5年来,申报完成人团队指导硕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并列第一作者或参与作者发表67余篇,如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等top期刊。 研究生作为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5件,软件著作权1件;指导的2名博士和1名硕士研究生分别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二等奖,中国烟草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一项、硕士研究生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省金奖各一项,多人获谢雅妮等研究生获《守护多样世界、共建地球家园》COP15全球短视频优秀作品奖。近5年来共有15余人获国家奖学金,20余人获省政府奖学金,1名学生获省级优秀毕业生,1名获省级三好学生。生态与环境学院近5年毕业学生中, 1名获博士生优秀毕业论文,5名硕士获省级优秀硕士论文。在云南省率先申报并获准留基委立项“中加联合水生态及流域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自2016年立项以来已经培养了12位博士研究生,开创了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合作新模式。
1、研究生培养体系服务国家重大生态战略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成果显著
高原湖泊治理方面,引入谢平、张虎才等高水平导师,组成新旧融合的导师队伍,以国家留基委立项的中加联合水生态及流域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湖泊生态与流域管理》等国际课程以及《恢复生态学》等校级课程思政优秀课为教学抓手,在云南省率先探索研究生专项国际化培养模式,研究生深度参与云南高原湖泊生态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重点研发研目,在通海县杞麓湖长期驻点,实施水生态重构技术示范工程,丁仲礼委员长、王宁书记在现场对该生态修复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基于污染水体氮磷吸附研究生发表论文3篇,专利1件,近三年主持研究生科研项目4项,发表一区SCI论文1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件。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方面,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了12个新物种,从天然产物角度阐述植物陆生适应性进化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发表高水平Top论文5篇(IF >10);聚焦云南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吴学勤等研究生发表了第一作者SCI论文2篇,与导师共同开发了人工繁育专利技术,使得大树杜鹃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成功“脱危”,该成果已经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案例融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生课程。使得高水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科研成果进入人才培养体系,并真正应用于物种多样性保护实践。
2、研究生培养体系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成果突出
找准产业痛点,以产业卡脖子问题及其中所蕴含的生态学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楔入点,将所需技术的机理研究与实用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整合,研究生进入与企业共建的 “云南省高校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控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微生物菌剂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产业工程中心,在具体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培养学科基础知识扎实、理解产业需求,灵活掌握和应用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案例1:针对部分植物病毒病,近十余年来,10余位研究生连续参与植物免疫调剂产品“多肽保”开发,在有效成分分离、技术研发、有效成分分离、机理解读方面持续开展工作,获得了3个授权发明专利(导师为第一发明人)并向企业转让使用权,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机理研究SCI论文5篇,“多肽保”产品已获得正式登记并开发到第三代产品,取得了绿色生产资料认证和有机投入品认证,推广应用超过500余万亩,经济效益近10亿元,减少大量化学农药使用,张廷金等研究生以此成果与导师共同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导师排名第一)。
案例2:针对近年来云南省土传病害频发,农业损失严重,农药超标等、面源污染突出等问题,张洁梅、张仁军、舒洁等硕士研究生开发了2个专利技术,完成了复合微生物菌剂的迭代产品开发,并以其中部分菌株和“多肽保”免疫调节剂结合,完成了“红土运”多功能生物有机肥第二代产品的开发,使得该产品成为同时具备土壤调理、作物生长促进、线虫及黑胫病等土传病害防控、植物免疫提升等功能的超级生物有机肥,该复合菌剂和生物有机肥产品均已获得农业部正式登记,并取得绿色生产资料认证和有机投入品认证,目前已经大规模应用与绿色农业生产实践。他们对作用机理的解读,发表了两篇SCI论文,这些同学的创业计划“生防君”、“红菌宝超级生物有机肥”等获得“互联网+”国家铜奖省和省金奖各1项。
案例3: 2011级硕士研究生,2018级博士研究生廖菊够,在读期间作为研究主力,协助导师完成了世界最大烟草种子公司“玉溪中烟种子有限公司”系列技术攻关课题,定向开发了企业卡脖子的种子生产关键技术, 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烟草属单克隆抗体库,开发出授粉亲和调控技术,其中“质花粉技术”已进入了烟草行业标准,发表烟草介质花粉理论研究相关SCI论文5篇,核心期刊论文7篇, 2011-2021年,应用该技术生产的烟草种子累计在全国推广8800余万亩,每年全国烟草种子市场占有率超过50%,杂交种占有率超过90%,是烟草种子生产技术中的重大突破,该同学获得了国家烟草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博士研究生阶段与导师共同将部分种子发育及繁育相关技术融合进入十二五规划教材《植物发育生物学实验指南》中,博士毕业后主持国家基金和云南省博后基金,继续深耕种子发育和生产技术,并以单克隆抗体库项目获得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国家奖,目前该同学已留校任教。
3、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才,十余年来,除了上述案例外,还有大量进入企事业单位的毕业研究生,在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成为“三点一线”科研-教学-社会服务深度融合的生态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代表性案例。
案例1:吴程,2013界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现任昆明市水环境院副总工程师。2021获五一劳动奖章,昆明院科技进步奖及优秀工程设计奖、先进工作者等奖30 人次。主持/参与科技项目7 项,主编/参编论著和行业规范3 部,发表论文近20篇,获专利授权23 项。
案例2:刘路明,2010界硕士研究生, 高级工程师、注册环评工程师,现任广西交科集团有限公司环保研究院副院长。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学会会员、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环评专家库专家、广西环保产业协会专家。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5次获集团公司“先进个人”,3次“优秀共产党员”,1次“杰出员工”,参与科研项目及地方标准制定5项,发表论文17篇,实用新型专利3项。
案例3:解玮佳, 2016级博士研究生,目前已完成杜鹃新品种选育8个;发表SCI论文1篇,主编专著1部,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已经成为云南省乔木类新型花卉育种及产业化开发的代表性人才。
Copyright © 2004- 2021 云南大学 Yunnan University 滇ICP备120049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