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材料
当前位置: 首页 > 支撑材料 > 工作坊成果 > 正文

17级专硕工作坊——会泽进化论

发布日期:2022-10-03    作者:     来源:     点击:



报道作品:

由村到城的生活

以礼社区-----搬迁项目第一步

八月的会泽艳阳高照,县城西北边的街道上林立着一排排新建起没几年的高楼,洋溢着一派新气象。两三年后,这里将会更加热闹,政府为了促进当地人民能够顺利脱贫,制定了十万人易地搬迁到新城的计划,与之匹配的是建设更多的住宿区以及更多的服务设施,会泽的县城规模将会更大,直接辐射到周边的村落和街道,一起构建成为会泽的新城区。以礼社区是会泽搬迁项目的第一期搬迁安置点,其余的两期搬迁工程还在建设当中,预计2020年完成所有的搬迁工作。

(以礼社区街景)

金钟街道以礼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一片一眼望看不到尽头的大型住宅社区,一排排两层小楼足够容纳516户住家,每个贫困户家庭都可以按人头分到不超过20平米的房子,每户还能获得政府补助的5万元购房补贴。社区里的基础设施很完备,幼儿园、小学、中学都已投入使用,卫生院的设备比一般的乡级卫生院还好,三期工程还匹配了商铺,一栋11层高的商品房,一二层为低层商铺,上面是普通住宅,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专享的政策优惠房,能够支持他们开店铺创业。据了解,金钟街道以礼社区安置点距会泽县城4.5公里,占地面积约450亩,安置农户1080户,3740人,总投资3.9亿元,主要吸纳欧家坪子、桃树湾、团脑子、蒯家梁子、麦地等5个自然村整体搬迁,以及松山村、温泉村等各个小村里的贫困户,他们都在2016年年底开始陆续搬迁进来,开始了新的生活。

政府的搬迁工作除了提供居住相关的设施以外,也针对居民的后续生活安排了计划。代兴朗(金钟街道文化广播服务中心主任)对我们说,在每个搬迁的村子里,都至少举办三次技能培训,为了促进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每个参加技能培训的人只要是贫困户都给一百块培训费补贴。培训内容主要是针对砌砖工、砂浆工、钢筋工等建筑方面以及果树栽培、蔬菜栽培等种植培训。这样的培训计划男女都能吸纳,但是对年龄有所限制,要求在40岁以下。政府还设想,搬进新城以后,年轻人可以到城里的超市、餐厅等服务行业就业,40岁以上的女性可以做洗车、绿化等工作。除此之外,政府还负责组织村民一起外出务工,将部分劳动力输送到各省市,以此来提高村民收入,进而改善生活。

按照政策的规定,居民有安全稳定的住房,有一定经济收入,年收入超过2800块,就属于脱贫,政府的后续设想是希望让搬到城里的贫困村民能在几个月内实现脱贫。

进城后的新生活

以礼社区目前共有三千多人居住,他们大都是从贫瘠的山上或者地质灾害影响生存的地方搬来的,这里安全的房屋,硬化的水泥地,完备的基础设施使得他们不用再为基本的生存担心。在以礼社区的广场上,每天都聚集着很多老人和小孩,老人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打牌聊天,小孩则在旁边的健身器材区玩耍。张爷爷对于城里的生活十分满意,他们家现在的情况是两个老人住在城里的新房子,儿子儿媳在老家农村种地,每隔几天就进城来给老两口送点瓜果蔬菜,以保证老两口在城里能够吃得好、住得好,还不用额外的花销。“我年纪也大了,在家做不得个什么,在这点老人多,生活也闲,有个去处,聚在一起吹吹牛,玩玩,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

何兴华(以礼社区总支书记)对我们说,脱贫除了物质脱贫以外还需要进行精神脱贫,目前老人们娱乐的临时帐篷以及帐篷里的各类器具都是社区提供的,有专门的人每天早上去搭帐篷,支桌子,供老人们娱乐,等到老年活动中心建起来以后,就把所有的活动都迁到活动中心里去,让老年人的生活得以丰富起来。除了丰富老人们的生活以外,社区里也以积分制考核的办法来促进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好的适应“城里”的生活。每个月都有巡查小组随机入户调查各家的卫生情况,通过对个人卫生,家庭卫生的检查来评定分数,居民们可以根据小组评定的分数累计起来,去爱心公益超市里换取相应价值的货物。政府还对安装太阳能的家庭进行补助,每家补助一千元。这些举措都意在让搬迁过来的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快适应新城生活。

106980

(几位老人在临时帐篷休闲)

社区的相关部门针对搬迁居民的生活习惯差异问题采取了措施,但还是有很多有待解决的困难。小区里虽然设置了垃圾桶,但是垃圾还是随处可见,生活垃圾也没有放入垃圾收集点,而是在四周随处散落。小孩子们也跑到绿化带里去玩耍,攀爬假山石头,以及广场周边的栏杆。何兴华说:“我们最怕这些小孩放假了,一放假就在小区里乱跑,到处爬树,把这里的石头啊什么的搬到那里去玩,我们找都找不到,对基础设施的损害非常大”。

新生活的隐忧

对于有的人来说,搬离大山,搬进城里是十分幸福的事情,但有的人却因搬迁而对未来的生活更加忧虑,孙洪兵的父母便是如此。孙洪兵一家共五口人,他和妹妹在上学,奶奶已经八十多,丧失基本劳动能力,基本生活完全依靠家人照料,全家的重担都需要孙洪兵的母亲和继父承担。母亲的跛脚残疾使得她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在老家的时候,她只能种植土地,孙父则一边种植土地,一边到外面打些零工。现在搬到城里,因为建档立卡户的缘故得到了一定的照顾,孙母获得了一份月收入五百元的清洁工工作,孙父则完全依靠打零工挣钱。在他们看来,进城生活环境确实变好了,打工变得更加方便,挣到的钱更多,但是生活成本也随之增加。在老家时,生活基本不用花钱,自己种植蔬菜瓜果,还能喂养牲畜,自给自足。现在每天都需要上街买菜,增加的收入与增加的成本相互抵消,现在和曾经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两样。土地带来的收入和产物是稳定的,能够给他们带来安全感,而现在全家的大部分收入都是依靠孙父在会泽县城的建筑工地上打零工,这份工作并不稳定,碰上停电或者阴雨天,便没有收入。孙父说,因为天气等原因,一个月差不多只能干二十天,挣两千多块钱,现在会泽县城进行新城建设,工地较多,工作机会相对多一些,等到工程结束以后,就很难再找到相对长期的工作了。外出务工对于他们来说也不是好的解决办法,孙母身体残疾,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孙父则放心不下家里的老人小孩,不能远行。未来的生活将如何稳定的过下去,成为他们心中沉重的话题。

(即将完工的三期工程)

实际上,像孙父、孙母一样忧虑未来的人很多,对他们来说,搬进城里,并不意味着能轻松找到一份谋生的工作。具备外出打工条件的人,没搬迁之前就已经出去闯荡,不具备条件的人,搬进城里也只能继续留在家乡打零工,这样的生存方式不稳定也不长久。另外,对于年龄偏大,没有技能的人来说,搬到城里的生活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压力。松山村的孙奶奶今年六十八岁,她这样的年龄已经没有办法外出务工了,她对她的生活充满了忧虑:“我也没的个本事,年纪也大了,只可以在小区里捡点瓶瓶、纸板卖卖,一天赚个一两块钱”。据孙奶奶说,小区里捡垃圾的人很多,大家都不想伸手问子女要,以前在农村的时候自己种了自己吃,现在地也种不了,只能捡垃圾赚一点,现在人越来越多了,垃圾都快捡不到了。

城市里的农村生活

搬进城市并不意味着能够融入城市生活,也并不等于能够更好地生活下来。有劳动能力和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留在城里的都是劳动能力较弱的老人和小孩,老人们没有好的工作机会,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土地是他们唯一有自信的生存手段。在搬迁的村民中,有一些离得相对较近的村民过上了白天回村耕种,晚上回城睡觉的生活。搬迁并没有改变他们的生活,反而因为城里的家和村里的地相距较远,增添更多的辛劳,但是能够回归土地已经让很多人都羡慕了。松山村的孙奶奶的老家就是离城里较远,来回的路费需要三十元,这样的成本只得让土地荒废,无法回去耕种。孙洪兵家的土地离社区较近,儿子儿媳都外出打工,他独自带着小孙女在会泽生活。每天早上把小孙女送到学校以后,他便回老家照看土地,由于不会骑车,每天只能步行,来回就要三个小时,孙女在学校吃午饭。这样一来,孙叔叔便有一天的时间去照看土地和牲口,种植洋芋、玉米喂猪、喂鸡,再种点小菜提供日常所需。

82675

(社区幼儿园)

种地是农民们最有自信,也最为放心的生存手段,只要在自家的土地上勤恳耕作,就算不能致富,也还是能满足基本的生活。易地搬迁到城市里,土地成了他们最割舍不下的东西,在他们看来,只要能够耕种,那么生活便能够继续下去。山里的村民搬迁,土地却留在了山里,因为搬迁地原本就土地贫瘠,生存环境恶劣不宜开发,除了温泉村的部分土地被种植基地征收使用,能获得企业的租金与分红,其他村里的土地都没有流转出去。像孙洪兵一样能去种植土地的人只占少数,大部分的人都只能选择让土地荒废。

生存的不易和土地的远离使得搬迁的人们心中充满了焦虑,回乡种地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由农村搬进城市所产生的生活矛盾依旧深深的存在于搬迁后的民众之中。

Copyright © 2004- 2021 云南大学 Yunnan University    滇ICP备120049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