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复合型人才培养
1.思维复合型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统筹可持续发展思想、区域整体化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思想,高度融合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综合发展领域,培养思维复合型人才。
2能力复合型人才
通过搭建教育部产学研、规划设计实践渠道、研究生创新培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习实训基地等项目高度结合的研究平台,进行能力复合型人才培养。
(2)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通过高校教学科研平台和实践单位相结合,将社会行业的需求反馈学校,在山地和高原山地复杂、特殊、典型的环境中,推动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教学与理论研究,在开展实践工作同时反哺云南省人居环境建设,为包括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在内的一批实践项目提供理论支撑,用最新理论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并为社会输送人才。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以学科交叉为原则,丰富学生思想
摒弃单一学科师资背景老师授课,以城乡规划学为主,融合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民族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统筹可持续发展思想、区域整体化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思想,高度融合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综合发展领域,并邀请行业导师讲解现下行业需求,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思想。
2.以“翻转课堂”为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采取“翻转课堂”模式,将学生变为课堂主人,结合专业特色,充分调动学生课下学习积极性,并在课堂上做“主题汇报,导师点评,学生打分,课后反馈”的模式,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和自信汇报能力。
3.以“启发式课堂”为切入,发挥学生主动性
改变以往单一式客观做题模式,充分调动学生思考能力,并以竞赛和科研项目为切入,实现以赛促学,以研促学,发挥学生主动性。
4.以实践活动为抓手,结合理论与实践
针对学科发展滞后与行业需求的问题,以实践活动为抓手,通过设计院实际项目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三生空间保护与发展规划、村庄规划设计、乡村振兴示范规划等,并结合三下乡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
5.以校企平台为依托,开展课程建设
通过与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生态和山地共生地域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共同建设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论文选题,共同组织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并积极申报教育部产学研新工科等项目,与企业开展双语课程教学、国际联合workshop设计、数字虚拟仿真技术学习等,丰富课程建设内容。
6.以实践基地为平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实训基地、竞赛基地建设是实施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学院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达成校地、校企合作,先后建设了融入教学的校外实践基地20余个,支撑课程教学、见习研习、毕业设计、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极大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
成果的创新点:
(1)理念创新:“学科交叉、技术融合”
项目组的科研项目、获奖、教学等均结合地理学、生态学、民族学、社会学、建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优势,借鉴各学科方法和技术,针对山地人居环境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研究学科领域的交叉及技术融合创新性。创新性的建立针对山地、高原山地人居环境适应性保护与建设的理论体系、空间战略规划思想及新的发展模式、生态文明与人居环境的绿色体系;并在理论体系建立基础上,建立人居环境教育新思路。
(2)机制创新:“产学研有机衔接,协同育人”
基于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校企合作项目)以及产学、研教学团队等方式(优秀导师团队、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与政府、相关院校、企业、行业加强联系,找准各方需求、对接点及实现途径,开展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模式,更新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内容,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政府、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适应度,提高办学绩效,实现人才培养真正为社会需求服务。
(3)实践创新:“服务地方,教学合一”
项目组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和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现实需求,主持及参与众多高原山地社会服务的横向项目(含规划设计)构建“服务地方,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行动方案。此外,项目组以学校对口扶贫点临沧市临翔区和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为实践基地,基于“政-校-村”的合作,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村落的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振兴理论的实践,在实践期内打造乡村振兴的示范村,促进学院融入地方、教师融入行业、学生融入项目、项目融入教学,实现学生学习内容与具体实践有机统一,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效用。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人才培养效果明显
成果实施以来,办学成绩显著提高,为学科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培养的研究生中有若干名考取985名牌大学博士,比如施益军(南京大学城乡规划)、李阳力(天津大学城乡规划)、刘樱(中山大学人文地理)、马程伟(厦门大学建筑环境监测与防护),前三位同学已经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目前在高校任教。许多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在业内以及学术研究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李英全就职于云南建投第一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任企业发展部部长;高永吉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在大理大学有较为突出的贡献;鄢银连发表两篇SCI论文,授权3项发明专利,并被北京工业大学录取为博士;张红现就职于丽江规划局,在“实用性——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及干部回乡中发挥重要作用。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综合素质和专业动手能力满意度高,部分优秀学生利用实践实训平台,实践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满足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2)服务地方城乡建设初见成效,地方高度评价
学院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人居环境建设优秀人才,近5年,我院与多家知名设计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用人单位高度评价我院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积累了可借鉴的良好经验。2022年项目组已加入乡村建设高校联盟理事单位、理事;申请人担任亚洲协会乡村振兴副主任。2022年,所在学院与中建七局西南公司、昆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2022年暑假开展的“规划引领、设计下乡”活动,针对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开展乡村振兴建设服务,受到了当地政府的好评与嘉奖。
(3)依托实践实训项目,推进课程和专业建设
项目组一直坚持走“产学研有机衔接,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力求为新工科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建立新的教育教学范式。通过实践实训项目,综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产学研赛用”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山地乡村振兴人才供需的有机衔接,为西南地区新工科教育蓬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依托实践,进行人居环境学科群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2022年积极申报《人类生态学》国家级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